2017年1月16日,農業部在京召開全國農業機械化工作會議,農業部農業機械化司司長李偉國在會議上做了總結講話,并傳達出這樣一個信息:
由于中央財政支出總體規模壓縮,今年安排用于農機購置補貼的中央資金壓減至186億元,也就是說,2017年農機補貼資金將縮減50億元。
這條消息很快就在朋友圈刷屏了,不少農機業內人士都紛紛擔心農機購置補貼資金的減少會使農機市場愈漸低迷。然而,仔細看這補貼新變化,你會發現有一種機具今后面對的“福利”可有不少,那就是深松機具。
自2016年以來,為確保完成《政府工作報告》“增加深松土地1.5億畝”的目標任務,共有26個省組織開展農機深松作業,投入深松作業機組近20萬臺,一時間全國都“深陷”于土地深松的熱潮中。到了2017年,這股熱潮依舊不減。
李偉國表示,今年全國農機深松整地目標任務是1.5億畝以上,預計還將列入政府工作量化考核指標,必須全力完成。因此,中央財政基本同意在2017年農業生產發展資金中安排20億元,用于深松作業補助。
當然,任務重的省份,也可以從購機補貼資金中安排部分資金用于深松作業補助,具體由財政部門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
另外,2017年農機購置補貼將繼續推進敞開補貼,特別是對深松整地、免耕播種、高效植保、節水灌溉、高效施肥機具和秸稈還田離田、殘膜回收、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與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等支持綠色發展的機具實行敞開補貼。
由此,我們不難發現,深松整地的目標任務,20億深松作業補助和對支持綠色發展的機具實行敞開補貼的規定都無疑刺激了農民對深松機具的需求,給其發展帶來重大機遇。
然而,要想讓深松機具在2017年保持發展勢頭,除了政策的護航,還有不少措施可以助力。對此,筆者簡單總結了三點。
首先,用活“互聯網+”。李偉國曾強調,2017年,要繼續強化深松作業監測,各項目省特別是任務數在100萬畝以上的重點省,力爭信息化監測的深松面積達到補助面積的85%以上。
為實現深松作業科學監測和補貼資金的有效發放,而借助互聯網技術,讓土地深松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則成為一條重要途徑。
其次,加強示范,因地制宜。建立農機深松整地作業示范基地,開展比對試驗,并根據土壤狀況、種植結構,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作業模式和技術路線。
經試驗示范,對比分析,專家論證,再確定了適合自己地區深松作業模式及作業機具型號。
最后,充分發揮農機大戶和農機合作組織的作用。利用現有的機具資源,做好機械的統一調配。積極組織農民購置作業所需的拖拉機及配套機具。
協調外地機車跨區作業,及時發布深松作業信息,要推行大型機械連片作業和跨區作業,在完成深松整地作業的同時讓深松機具得到有效推廣。
結語:2017年農機購置補貼的新變化對于深松機具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不僅購機有補貼,還有額外的作業補貼。生產深松機具的企業要緊緊抓住這一機會,把握市場動向,提升產品質量,爭取在2017年實現跨越式發展。